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
在7月4日开幕的人工智能大会上,曾获得图灵奖的姚期智院士和另外两位图灵奖得主罗杰·瑞迪、曼纽尔·布鲁姆以及原微软执行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圆桌对话。
姚院士倡导的科研创新精神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学子。在上海徐汇滨江,坐落着由其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数位“姚班”毕业生共同创办的世界级公链研发机构——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从研究院刚落成时的数人,到现在的几十人,已经经历了长达四年的艰辛奋斗。
昔日“姚班”成员:在校时很多创新想法是和同学交流中碰撞出来的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先生的回信里,高度评价了姚院士回国任教二十年来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两方面所作的贡献,并且表达了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期许。”对此,曾作为“姚班”一员的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研究总监杨光感到无比骄傲。
同为“姚班”成员的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青年科学家李沛伦回忆说,大一时,自己所上的《计算机入门》和《计算机应用数学》这两门课就是姚院士讲授的。其中《计算机入门》每堂课都会放一个相关领域教授介绍一些计算机前沿问题的讲座视频。“作为大一新生很多讲座内容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姚院长会说:‘能听懂多少听多少,至少了解这些领域是在研究什么问题,以及是怎么研究的,这样以后需要深入学习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很多课程都会放一些多年未被解决的开放问题作为课程作业的奖励问题,我们虽然绝大部分时候都没法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体验到了可以如何创新地去尝试解决这些还没有答案的问题。”
在李沛伦看来,姚院长不仅在教学方式上别具一格,也一直鼓励学生尽早积极参与到科研创新的实践中。在早期就给所有学生分配了科研导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新兴而且快速发展的领域,我们在前沿技术的研发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很多还没人解决过甚至可能从来没人碰到过的问题。” 李沛伦认为,姚院长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们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并且尝试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另外,在学校里很多创新的想法都是在和同学的交流当中碰撞出来的,在研究院工作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对创新的重要性,大家经常分享一些前沿技术以及自己的进展,希望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院士鼓励学生“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青年科学家李辰星透露说,姚院士坚持二十年如一日地深入“姚班”一线教学,至今仍在亲自教授“姚班”大一年级的数学基础课。“对姚院士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本科生教学更重要。他的课程没有教材和PPT,都是自己梳理出的教案资料,在板书上给大家写出来。”
李辰星回忆说,虽然姚院士教授的是数学课,但内容并不枯燥。姚院士通过他对数学工具的深刻理解,可以让板书上的理论推导像一个有起承转合的故事一样自然而然。“姚班”的学生实力很强,以致于很多同学更喜欢自学课程知识。但在姚院士的课堂上,所有人都会被姚院士的思路深深吸引。2019年,姚院士的“计算机应用数学”课程被选为清华大学7门首批标杆课之一。
据其介绍,在课程之外,姚院士协调多方面资源与清华大学的制度支持,实现了资助每一位“姚班”学生在大三年级春季学期到海外最顶级的实验室交流访问。很多学生因此机会做出了影响学术界的科研成果,找到了值得深入钻研的学术前沿问题。“中国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而姚院士则给予了他们利用这些能力解决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成长为顶级学者的机会。”
上课时,姚院士会给研究生很多具体的科研建议,比如“你要先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做出一些成果,证明你不笨”“当了解一项密码学工作时,你应该先看结论,然后尝试自己推导证明过程,如果能够推导出来,再看看文中的思路对你有什么帮助”。
姚院士的育人不仅体现在本科教育上,也体现在对研究生的科研培养。李辰星介绍说,因为“姚班”同学的实力,姚院士在培养研究生上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几乎从不否定学生所选择的科研问题,但会引导学生探索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一方向是否值得深入研究。“他常常提到对研究内容的‘审美’,要懂得判断哪些方向是更有价值的。鼓励我们不要拘泥于发论文的目标,而是‘上大舞台,干大事业’。也就是在这种激励下,我们的树图团队以‘为世界解决大规模区块链的性能问题’为目标和愿景,走向了区块链研究的道路。”
对于创新的执著追求一直是姚院士的底色
在这些昔日的“姚班”成员中,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研究总监杨光的资历最老。1987年出生的他于2007年加入“姚班”,之后在清华保研读博,后担任八九门“姚班”课程助教,再到后来加入姚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指导的区块链项目和相应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年来,他有幸近距离接受过姚院士在教育和科研两方面的言传身教。
杨光回忆说,姚院士回清华创立“姚班”以来,一直极度重视本科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坚持亲自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在课堂上,会时不时“即兴发挥”地讲一些对于本科生来说“过于超前”的内容,比如可能会花一堂课的时间讲一讲量子计算——通常来说这应该是面向高年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一门课。
还有的时候,姚院士会趁着外国教授到清华访问的机会,邀请他们给本科生讲一讲最新的研究成果。尽管大多数同学不一定听懂这些内容,但对此姚院士的态度倒是非常洒脱:“一遍听不懂的话,多听几遍就好了。即使听好几遍还学不会也没关系,至少可以增长气质。”
“彼时的我们完全无法领悟姚院士所谓的‘气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玄妙事物,直到多年后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交流时,才隐约感觉到这可能是一种融合了眼界、见识、思维方式等多种概念的综合。”杨光说。
姚院士在课堂上的这些安排有时也会带来让人意外的惊喜。例如,一位2010级的同学在课堂讨论中解决了一个困扰学术界30年的问题,本科二年级时就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论文。
杨光认为,姚院士在清华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创办了“理论计算机科学创新研讨会”(ITCS)。这个会议的前两届都在清华召开,目前已经成为理论计算机领域排名前列的顶级学术会议。除了广受国际同行认可之外,这个会议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创新”的重视。固然所有的学术论文都必须有足够的创新性,但是审稿人往往也会看重论文背后的工作量和技术深度。例如理论计算机领域曾流行一个说法,一篇论文的数学证明长度达到40页以上是投稿顶级会议的及格线,因为审稿人往往因为太容易看懂论文而倾向于低估作者的贡献。而ITCS会议创办的目的就是把“创新”作为评价论文价值的首要因素,录用了很多包含新想法、新思想的论文,其中颇有一些开创了后来的新研究方向。
“其实对于创新的执著追求一直是姚院士的底色:他在密码学、计算复杂性、量子计算等领域作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有些奠定了一个子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些提供了通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都是思想上的创新远远多于具体的数学计算和推导。”杨光介绍说。
在徐汇滨江这片热土逐梦
在姚院士的教诲下,“姚班”同学们大多选择了科技创新前沿最具挑战性的方向,践行着“人生为一场大事而来”的信念。“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大约一半的‘姚班’同学选择走上了学术道路,其中不少人已经拿到顶尖高校的教职;还有一小半选择在新技术领域创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旷视科技、小马智行等独角兽企业。”杨光表示。
杨光所在的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也是其中之一。区块链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分布式系统、密码学、数据结构、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交叉融合的产物,同时也是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已经成为公认的下一代互联网Web3的基础设施。
正是因为看到区块链技术的重大意义,一批“姚班”同学组成团队,邀请姚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在上海市政府的关怀下成立了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
研究院在徐汇落成后,也得到了徐汇区政府的帮助。杨光介绍说,区政府给予了各种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包括公租房等。2020年,从北京到上海工作后,他享受了人才政策,入住了距离研究院仅2公里的人才公寓,骑车到公司非常方便。”
和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同一天落成的期智研究院是姚院士所创办,两家离得非常近,“姚班”同学们经常串门聊各种最前沿的话题。“我们所在的徐汇滨江西岸智塔有许多相关企业聚集,大家交流时时常迸发出新的灵感。”
来源:上海徐汇